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迅速发展,中小学生接触手机和网络游戏的比例日益增长,这引发了全社会对网络游戏及中小学生教育、成长的广泛关注。2019年3月,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了《中小学生网络游戏的认知、态度、行为研究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。《报告》显示,76.3%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游戏,父母对孩子玩游戏的监管大多以成绩作为标准。

这项研究主要采用实证法,在北京、广州、合肥、成都、宝鸡、辽阳6个城市,通过目的抽样与随机抽样,对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。调查对象为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在校生,获得有效问卷3202份。

七成以上孩子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游戏

此次调查发现,51.5%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喜欢玩网络游戏。76.3%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游戏,其中以小学五六年级开始接触网络游戏的比例最高(30.3%)。

调查显示:

91.6%的中小学生认为网络游戏使自己业余时间更愉快,网游拓展视野和思维、交友、培养自控力和丰富生活的功能也受到较多学生认可;

超过六成学生(66.6%)认为玩网络游戏的影响利弊相当;

23.3%的学生认为利大于弊;

10.2%的学生认为弊大于利。

很多家长把学习成绩作为孩子能否玩游戏的标准。

《报告》数据显示:

学习成绩处于上层的学生是最早玩网络游戏的那群人,他们在学前及小学阶段开始玩网络游戏的比例为82.6%;

其次是学习成绩中上层的学生81.4%;

成绩下层的学生在学前及小学阶段开始接触网络游戏的比例合计为73.3%。

《报告》分析,学习好的学生在玩网络游戏方面能获得更多的支持,可能是因为在同龄人和长辈们眼里,成绩好就可以“一俊遮百丑”。

家长监管控制手段并不高效

研究发现,虽然很多父母担心孩子沉迷网络游戏,但其监管和控制的手段并不高效。

《报告》显示:

规定孩子玩网络游戏的时间是父母最普遍采取的措施(66.6%);

其次是监督孩子玩游戏的时间(55.7%);

第三是限制孩子玩网络游戏费用(52.7%);

而能告诉孩子网络游戏信息、与孩子一起玩网络游戏的比例仅为15.6%和13.8%。

另外,父母对成绩好的孩子监督游戏时间多,对成绩差的孩子找老师多。

专家观点

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田丰认为,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让孩子完全脱离游戏,会让孩子跟时代出现一定的割裂,家长要改变态度,以商量取代指使,走近孩子、陪伴孩子,从心理上理解和了解孩子,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。

相关专家建议,孩子沉迷网络游戏上瘾需要长时间坚持才能使其脱离。此时家长的坚守非常重要,要做好长期“作战”的准备。父母必须不离不弃,和孩子站在统一战线面对网瘾问题,一味批评指责不仅不能解决问题,反而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。

这个阶段,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需要关注几个重要的方面:要问清楚孩子沉迷网络的原因到底是什么,孩子追求的是游戏胜利的成就感还是与网络朋友交流的满足,或者是单纯的消磨时间。无论是哪一种,都需要家长在现实生活中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替代品。合适的替代品很难一蹴而就,家长要做好心理准备。

家长可以和孩子商定每天接触网络的时间和时长,并以书面形式确定下来,双方签订“协议”。慢慢缩减孩子与网络接触的时长,并与孩子协商好提醒他的方式,确认违反协议后孩子要接受的惩罚。书面协议必须让孩子有深深的认同感,应当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适时对协议进行补充或修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