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父母改变,孩子才能改变”。不要把孩子的课余时间都花在补课上面,不要把跟孩子的话题讨论都集中在学业成绩上,对孩子的各种表现不要以消极批评为主。家庭能不能成为孩子的绿洲、成为保护伞?家庭能不能让孩子产生依恋?能不能让孩子继续保持对父母的信任?这些是父母要思考的问题。

       我认为,想要家校之间达成完全的、充分的同频同步是很困难的。那么,当这个家校之间不能达成共识的时候,父母怎么办?这是一个难题。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要把孩子的生命放在第一位,把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,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。也就是从家长的角度来说,有时候学习成绩在孩子的健康、安全、快乐面前要有所让步!

       我的想法是宁愿孩子不争第一,宁愿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那么理想。当然,父母要做到这样其实是有困难的。但是,如果父母不这么做,有可能会危害孩子的生命安全跟身体健康。父母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,不要动不动就跟别人家的孩子比,不要动不动就指责孩子学习成绩差!

       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,父母要更多地呵护孩子,鼓励孩子,当孩子有具体需求时帮助孩子。不要把孩子的课余时间都花在补课上面,不要把跟孩子的话题讨论都集中在学业成绩上,对孩子的各种表现不要以消极批评为主。家庭能不能成为孩子的绿洲、成为保护伞?家庭能不能让孩子产生依恋?能不能让孩子继续保持对父母的信任?这些是父母要思考的问题。

       另外,父母还需要思考:孩子有别的路可以走吗?有时候好像只有一条路可以走。但其实不是这样的。父母的财力,父母的能力,父母的思维习惯,都能影响孩子的未来。一方面,父母要从孩子一生的角度来看待他现在的表现。另一方面,父母要从发展的角度看待孩子现在的各种状况。父母要看孩子的身体是否健康,是否善于跟别人合作,是否乐观开朗,是否乐于助人,是否有担当。

       如果父母只要孩子一门心思地把时间都花在学习上,一旦学习成绩不好,那么孩子的精神就可能会崩溃,他会非常沮丧。这是很可怕的事情。因为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说,这种性格或者说这一类的局限性,在孩子工作之后就会更加明显。

       父母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考一个好成绩,上好的小学、中学,再上好的大学,然后找到好的工作,就是完美的人生。这个社会的逻辑跟人的逻辑都不是这样的,真实情况要复杂得多。所以父母要在更重要的方面对孩子进行一种正面的引导,家庭要成为绿洲,父母要成为依靠。父母要鼓励孩子形成这种心态:乐观地、积极地对待自己的学习、对待自己的生活、对待自己的生命。

       父母需要思考:家庭能够帮助孩子做什么?父母能不能更积极地创造条件,让孩子能够多一条出路?我们有两句常说的话,它们是相互矛盾的。一句话是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”,我们把学业、学校、高考、名校看成是孩子唯一的出路。而另外一句话是“条条道路通罗马”。从现在的时代来看,父母确实可以给孩子更多的选择,让孩子选择不同的道路,不同的人生方式,让孩子无论在什么时候,无论在什么处境,都能够充满自信、积极阳光。

       不要把生命中的高光时刻都放在20岁之前,其实20岁之后的生命才是更重要的。20岁之前的人生需要天分和勤奋。20岁之后的人生,可能首要的是勤奋,是信念,是执着的人生目标。我认为人生的保障体系就是更健康的心态,更强壮的身体,能够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竭尽全力,不屈不挠。

       我并不是什么问题都能解决,也并不是什么问题都能讲得透彻。今天的父母思考的核心是“父母改变,孩子才能改变”。父母先从自身的改变开始,为孩子画好成长的起跑线,让孩子的未来有一个更灿烂、更广阔的前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