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南京日报报道,日前,首批5万册《小学生近视防控手册》正式面向全市小学生免费发放。与此同时,一项基于教室照明的防近措施研究课题也正式启动,全市8所小学加入试点。

孩子的视力健康,是关系到亿万家庭的重大社会问题。然而长久以来,面对高居世界首位的近视率,一些公众抱有消极甚至麻木的心态。他们列举种种导致近视率高发的因素,如数码产品与社交媒体的普及、课业繁重、择校竞争、升学招考制度等等,再联系到身边“小眼镜”越来越多的事实,由此得出结论:“没办法,中国孩子太辛苦了!”言下之意就是此事无解,只能默默接受。

的确,这些因素客观存在,且短期内无法彻底改善。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听之任之,标本兼治当然是好的,可一件事如果暂时无法治本,治标的价值和意义反而更加凸显。因为这样才能阻止事态进一步恶化,为治本赢得时间、降低成本。数字化生存、社会竞争与博弈,这些都是大势所趋,越是如此,我们越需要高度重视,采取一切措施手段主动干预防控。此时此刻,最需要的是有所作为,是“少问为什么,多点马上办”的雷厉风行。

针对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、低龄化趋势,习近平总书记近日作出重要指示: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,必须高度重视,不能任其发展。有关方面要结合深化教育改革,拿出有效的综合防治方案,并督促各地区、各有关部门抓好落实。这一指示为相关工作指明了方向,即近视防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,没时间按部就班讨论、呼吁,必须立即进入具体实施阶段,各级政府都要出实招、办实事、见实效。

近视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,不仅需要将中小学减负在校内、校外落到实处,同时也需要有针对性的、可操作的方法和技术。家长固然是孩子近视的“第一责任人”,但其认知与能力水平各不相同,政府职能部门在宣传引导、建立机制、监督执行上负有重大责任。防控近视与学习知识不同,发放《手册》只是基础,还需要不断督促、强化、倒逼,才能帮助孩子从了解到践行,进而到习惯养成。在硬件软件上,教育部门和学校有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,如教室照明的研究改造,增加视力检查频次,个性化调整学生座位和桌椅高度,控制电子化作业比例……这些都需要量化标准、刚性落实以及建立考核问责机制。

教育改革很难一蹴而就,要成绩还是要视力,是一个两难选择。建立综合防控体系的意义在于加重后者的砝码,用实打实的监督规范学生行为,让家长和孩子少一些纠结,让视力健康成为不容逾越的红线。全社会行动起来,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,他们的未来才会更加光明灿烂。